近日,化学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台夕市教授与CO2捕获与催化转化团队姜在勇教授、袁之敏副教授等人携手在化学国际顶级期刊Angew. Chem. Int. Ed.上发表了题为“g-C3N4 S-Scheme Homojunction through van der Waals Interface Regulation by Intrinsic Polymerization Tailoring for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H2 Evolution and CO2 Reduction”的最新CO2催化转化研究成果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onlinelibrary.wiley.com/doi/10.1002/anie.202425439。
光催化技术为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换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,然而,载流子的高效复合却成为了制约光催化活性的关键因素。异质结结构的提出,在促进载流子分离方面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研究视角,但传统异质结面临着界面匹配度不足的挑战。相较于传统的异质结结构,同质结结构因其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备受瞩目。由于具备相同的化学成分与相近的晶格常数,同质结展现出了更高的理论晶格匹配度以及更低的电荷迁移势垒,从而在推动电荷分离方面展现出了更为显著的潜力。然而,同质结的设计依然面临着重大挑战,这主要源于其能带结构的精准匹配以及有效界面或通道的构建难度。
该研究选取典型的g-C3N4作为研究模型,采用自组装的超分子作为缩聚前体来制备g-C3N4,通过精确调控缩聚反应的发生以及边缘位点的密度,成功构建了超分子网络,进而实现了对电子结构及形貌特性的精准调控;进而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氮化碳基同质结光催化剂,该催化剂在光催化产氢及二氧化碳还原反应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活性。
该论文是姜在勇教授继2023年在Angew Chem. Int. Ed. 上以我校为第一通讯单位发表“Supercharged CO2 Photothermal catalytic Methanation: High Conversion, Rate, and Selectivity”论文后,又一次成功突破,此代表性科研成果的获得与学校近年来实施的人才战略密不可分,反映了我校在绿色低碳领域的研究布局初步见效。
姜在勇教授,潍坊市鸢都学者青年专家,主要从事CO2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机碳源的绿色低碳领域研究,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. Int. Ed.(3篇)、Chem Catalysis(论文上线第一天,就被Nature期刊Research highlights专题评述)、Advanced Science、Appl. Catal. B: Environ. (5篇)、Chem. Eng. J.(3篇)、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、Green Energy & Environment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5篇,1区论文18篇(影响因子大于10的14篇),授权发明专利10项。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、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、潍院最美教师、潍院好人等。